推動國際跨校交流共學機制
持續跨校培力合作
國立臺北大學於113年5月27日於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行政大樓B,舉辦「113年度USR共同培力講座」,揭開北聯大USR活動序幕。首場講座由暨南國際大學張力亞副教授主講,分享「Walk Tall戶外教育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的執行經驗,吸引北聯大系統四校代表熱情參與。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在112年底決議由四校輪流舉辦USR共同培力活動,旨在深化USR計畫的影響力,促進跨校交流與學習。
講座中,張力亞副教授強調,USR計畫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與學生的培育以及與地方的緊密連結。她以暨南國際大學為例,說明如何透過教師社群的經營與對話,制定共識,開發教案,並培養在地根留的種子教師。同時,她指出,學生若能關注地方議題,未來可望持續投身在地工作。此外,場域經營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建立,也是推動USR計畫的重要環節,透過資源盤點與長期互動,可提升合作效能。
現場互動熱烈,四校代表針對計畫執行細節與挑戰踴躍提問,進一步深化交流。參與者包括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等校的USR負責人及助理,充分展現USR跨校合作的活力。下半年,USR活動將由其他三校接棒,期待藉由不同場域的實踐,為USR計畫注入創新動能,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再升級。
圖8-3-1,說明:北聯大-USR共同培力系列活動,由社會責任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蔡國珍前主任帶隊前往於台北大學活動剪影
圖8-3-2,說明:北聯大-USR共同培力系列活動於台北大學活動大合影
113 年 6 月 21 日(五)於國立海洋大學延平大樓7樓701室辦理北聯大四校 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SIG培力系列活動-地方創生x社會責任實踐。現場由來自四校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務暨永續發展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永續辦公室、臺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處、學校財團法人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參與,參與來賓有台灣經濟研究院許芯榆組長、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張若菡副教授、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社會實踐策略組黃瑞茂組長、臺北大學永續辦公室洪健榮執行長、臺北醫學大學跨域學院吳明錡執行長,向各校夥伴介紹永續發展地方創生、在地特色地方創新二個場次。
圖8-3-3,說明:北聯大SIG 培力活動於海大合影
圖8-3-4,說明:SIG培力系列活動-活動剪影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與北聯大攜手於113年10月8日(二),在南投縣仁愛鄉原夢觀光農園舉辦「113年大學社會責任SIG議題交流活動——場域的土地共存與永續發展」。活動結合「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成果分享,邀集場域夥伴與師生共襄盛舉,於南投仁愛東岸賽德克部落展開深度探訪,了解計畫內容與進展。參與者將透過體驗課程,親身學習竹蛇籠工法的邊坡防護技術,探索賽德克原生可食性植物復育基因庫,感受永續生活的智慧。同時,USR團隊分享計畫成果與經驗,促進跨校夥伴間的互動交流。本次活動特邀五校包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北聯大的教師及USR計畫助理參與,探討執行過程中的挑戰與收穫,為未來合作注入新能量。這場活動不僅展示了實踐成果,亦是強化部落文化、推動永續發展及促進跨校合作的契機,凝聚多方力量共創美好未來。
圖8-3-5,說明:主持人建築系黃志弘教授在原夢觀光農園主題演講活動剪影
圖8-3-6,說明:北聯大之各學校團隊合影
圖8-3-7,說明:北科大SIG議題交流活動大合影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USR計畫「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教師團隊前往日本龍谷大學進行交流,9/2時政策學部 清水 万由子 老師與團隊教師分享龍谷大學政策學部對實踐教育的研究及方法,雙方教師也對兩校間相同議題的不同做法進行分享,並商討未來兩校個多合作方面的可行性,以學生福祉為目的,共創雙贏。
圖8-3-8,說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USR計畫「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教師團隊前往日本龍谷大學進行交流
日本地方創生見習交流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USR計畫「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由楊名豪老師帶領七位台灣學生前往日本高知大學,進行實習交流工作坊。此次計畫旨在促進兩國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並針對地方創生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學生們分別前往日本的安田、黑潮、須崎等三個場域,與當地的日本學生共同合作,進行實地調研與交流。
在這些場域中,台日學生透過與當地居民的互動,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特徵、經濟發展狀況及社會需求。學生們走訪當地漁業、觀光與環境保護等領域,並與當地專家共同探討如何運用藍色經濟的概念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及創生。透過這些實踐經驗,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挑戰,也深刻體會到跨文化合作的價值。
此外,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的交流,不僅增進了兩國年輕人對在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解,也啟發了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這次交流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也促進了兩校在地方創生與學生交流領域的合作與共識,為未來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8-3-9,說明:學生與在地婦女團體分享臺日料理
圖8-3-10,說明:學生體驗浴衣,並拜訪當地日照中心,與長輩互動
圖8-3-11,說明:學生團隊向在地人發表活動成果
圖8-3-12,說明:臺日學生大合照
每年帶領臺灣團隊前往日本岩手縣的宮古市進行深入交流。宮古市以漁業與海洋產業為主,因311海嘯重創後,透過臺灣的捐助資金協助,逐漸恢復生機。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雙方的文化理解與經濟合作,並探索地方創生的可行模式。
活動流程包括多個重要環節。首先,團隊成員集合並出發,抵達宮古市後,拜會當地市長及相關官員,進行正式會談,討論雙方在漁業、農業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機會。這些會談不僅增強了雙方的合作意願,還為未來的項目奠定了基礎。
隨後,團隊參訪當地的漁業設施及農業基地,深入了解宮古市的產業現況與挑戰。參訪過程中,團隊觀察到岩泉町的廢校活化與特色產業開發等成功案例,這些做法為臺灣的地方創生提供了寶貴的借鑒。透過這些實地考察,團隊成員能夠學習如何有效利用閒置資源,提升社區經濟活力。
除了產業交流,活動中還包含文化慶典的參與,透過音樂、舞蹈及手作等活動,增進了雙方的文化理解與友誼。這些互動不僅讓臺灣團隊感受到日本文化的魅力,也讓當地居民對臺灣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達成目標方面,此次活動成功促進了臺日雙方的合作關係,增強了參與者的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感。透過與日本地方協力隊的互動,雙方的理解與信任得以加深,為未來的國際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團隊成員在參訪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社區團結與災後重建的案例,展現了強大的社會韌性,這些經驗不僅感動了團隊成員,也激發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體而言,「臺日森川海」交流活動不僅在文化與經濟層面上達成了預期目標,還為未來的地方創生計畫提供了重要的啟示與支持,展現了跨國合作的深遠意義。
圖8-3-13,說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東京海洋大學共同舉辦的「臺日森川海」交流活動
臺日地方創生韌性發展 SIG 國際交流論壇
本次論壇以「韌性創生」為核心主題,強調災後重建不僅是基礎設施的修復,更是一個融合文化、創新與永續發展的全方位過程。論壇特別邀請三位曾參與日本311地震災後重建的地方創生專家,分享將海嘯後空置房屋轉化為劇場,並透過文化與藝術振興地方活力的實際案例。他們的經驗展示了如何在災後重建過程中融入創意元素,以促進地方經濟復甦與社區再生,進一步應對人口減少與經濟衰退等挑戰。
此外,論壇也聚焦於創新模式的探索,強調地方創生需要長期且多層面的社會合作,透過不同領域的協作來推動永續發展。參與者深入討論了兩國在災害應變與地方創生領域的合作機會,並提出具體策略,旨在提升災害應對能力與地方發展韌性。論壇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交流,也為未來在災後重建中融入文化創新與社會合作提供了啟發性思考。
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為災後重建與地方創生領域帶來了新的視角,並深化了雙方在韌性發展方面的合作基礎,推動了文化與永續發展的結合。
圖8-3-14,說明:臺日地方創生韌性發展 SIG 國際交流論壇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