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策略架構

        海洋是生命的泉源,惟全球氣候變遷對於海洋環境造成許多衝擊,再加上人類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使得海洋環境的惡化雪上加霜。面對氣候變遷與人類過度消耗海洋資源,全球社會興起對環境友善來發展海洋經濟、提高人民所得與福祉的倡議與行動。其中,最重要的倡議首推「藍色經濟」,「藍色經濟係一種不僅重視保育、關心再生,不留下任何廢料或造成能源耗損,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優質社會,讓地球生態取得零廢氣的環境平衡,達到永續利用與零排放的目標」的經濟循環模式。包括聯合國、歐盟等國際機構也陸續提出「藍色成長」行動方案。準此,以「藍色經濟」理念促進海洋資源永續利用是促進永續環境的有效可行模式。

        在我國政府整體海洋政策文件(「國家海洋政策綱領」、「臺灣海洋政策白皮書」及「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指導之下,為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本校從海洋特色教學/研究與社會關懷出發,聚焦全球氣候變遷衍生的漁業相關議題,包括沿海汙染、漁村沒落、漁民生計等三大議題,為解決以上三大問題,本校結合地方產、官、學、研、民間機構,及校內在復育保育、食品安全、生態旅遊、生物科技、發展研究、社會實踐等領域的教師團隊,以「深耕基隆,回饋鄉里,攜手共進」的理念,結合社區居民及社會實踐的主要場域,執行「培育在地深耕人才」、「專業服務學習」、「保育復育漁業資源」、「深耕海洋教育」、「教師制度調整」等策略,達到改善海洋保育的現況,且實際將學生導入場域(如漁村),落實在地產業連結,活絡與加值文化資產,以達到友善生態及漁業永續發展的社會責任目標。

 

(一)教學實踐場域,創新課程設計,培育在地深耕人才,振興與活化漁業漁村發展

        全球海洋環境變遷,造成漁村凋零、漁村文化建失傳,漁村文物的保存與創新極為迫切,再加上觀光發展缺乏全盤規劃、品質不佳,因此,本校擬以文創為精神,以海洋專業為支架,推廣生態教室及觀光產業,促進漁業漁村永續發展。

        臺灣東北角沿岸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漁獲量及水產養殖產量逐年減少,重創漁業經濟與文化。八斗子漁港是臺灣早期填海造港的漁業中心,夏季的燈火漁業,冬季的鏢旗魚代表了當地漁民依海為生的智慧與當地漁業的歷史記憶,然而傳統且豐富的漁業文化正逐漸在消失;而本校在馬祖設立馬祖校區,馬祖近年遊客雖然迅速成長,但觀光與在地文化資產並不對稱。故本校將教學場域移動到馬祖實際場域,將課程重新設計,融入實務操作與導覽解說,學生經由場域學習,促進學用合一,亦同時培育當地人才,協助發展漁村生態觀光產業,深耕在地,締造地方發展新機會,點亮社區新生命。

圖 1 執行策略一


(二)推動專業服務學習,漁創青創投入漁村,落實在地產業連結

        海岸的漁村是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地方,透過整合計畫,發展出區域特色,締造漁村新價值。藉由專業服務學習及三創課程,實際將學生導入場域,透過服務學習及課程實際個案分析,匯集創新創業及整合性人才培育的知識與技術,導入到漁村場域與在地產業之中,進而產生創新創意的發想,落實在地產業連結,文化資產活絡與加值。

圖 2 執行策略二


(三)保育復育漁業資源,生態觀光平衡發展,以因應海洋資源日益減少

        本校將在藍色經濟共創共生模式的運作下,就不同場域進行量身打造發展計畫,建立雙花(花蟹與花枝)及褐藻複育基地,推動劍蝦全利用計畫,提升劍蝦價值,在馬祖地建立藍眼淚資源基地,推動生態觀光發展。

圖 3 執行策略三


(四)發展本校海洋專業教育資源共享理念,深耕在地海洋教育

        為強化本校與基隆周邊高中職連結合作,期望能培育出有助於當地文化發展及創造價值的高中生與大學生,並將本校海洋教育專業共享於鄰近高中端,此外,亦開設海洋探索先修課程,讓高中生做好學習上的銜接。

圖 4 執行策略四

(五)鼓勵教師教學研究場域實踐,促進學校在地實踐社會責任

圖 5 執行策略五